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3 No.183 77-86
文化智力的“智能化”建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认知、动力与行动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文创数字化对公众参与文化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THZWWH02)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Abstract):

全球文化传播生态变革与智能化转型深度融合,基于文化智力这一跨文化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智媒技术以提升国际受众文化认知、动力与行动的逻辑进路。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搭建智能多模态文化符号语法、文化要素“在地化”转译及文化样态动态反馈优化实现“认知转化”;基于文化传达主体与表意主体的物质性转向、技术修辞美学的创意迭代及文化诠释的沉浸体验实现“动力奠基”;通过创设文化生产的智能“线索路径”,推动意义协同书写,重构文化消费行为与推动跨国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文化参与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全球适应性与国际传播力提供可行性路径,助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关键词(KeyWords): 文化智力;智能媒介技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双重互动逻辑》(作者:刘思佳,薛忠义),来源期刊:《学术探索》,网络首发日期:2024年11月18日.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7.

[3]余清楚,郭迎春.中华文化主流价值国际传播路径研究.中国出版,2024(17):5-10.

[4] A N G S, V A N D Y N E L, K O H C.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four-factor model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Group&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6(1):100-123.

[5]唐宁玉,洪媛媛.文化智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新指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2):11-14.

[6]霍尔.无声的语言.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58.

[7]曹进,赵宝巾.人工智能时代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2-89.

[8]张滟.解构与超越解构:社会符号性的话语行为动机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53-57.

[9]何天平,蒋贤成.从“转译”到“桥接”:面向精准国际传播的文化出海范式革新.中国出版,2024(10):15-21.

[10]吴梅红,姜飞.西方跨国媒体的文化译转性以及协商路径——基于外媒中国雇员的访谈.新闻记者,2021(8):3-12.

[1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51-253.

[12]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当代传播,2020(1):18-24.

[13]史安斌.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国际传播,2018(5):1-5.

[14]蒋晓丽,张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的AMO分析——以大众传播渠道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1-6.

[15]敖永春,周晓萍,马鑫.基于TikTok平台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传媒,2022(22):72-75.

[16]刘力永,李舟.“接合理论”的逻辑脉络:从马克思到斯图亚特·霍尔.南京社会科学,2021(12):21-26.

[17]刘炜,彭俊.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124-130.

[18]曹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人民论坛,2024(8):104-106.

[19]原光.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路径、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6-107.

[20]史安斌,童桐.理念升维与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大前沿议题.编辑之友,2022(4):55-62.

[21]傅修延.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86-101.

[22]王凤娥.数智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物叙事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24(6):60-69.

[23]彭兰.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5):12-22.

[24]孙蕾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价值逻辑、审美再现、技术赋能.电视研究,2023(11):61-64.

[25]朱怡璇.传统文化短视频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性转化.中国电视,2023(3):22-28.

[26]张志安,吕伟松.增强“虚拟现实”: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质生产力.青年探索,2024(5):25-36.

[27]孟达,周建新.社会参与视角下人工智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路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1-47.

[28]潘可礼.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20.

[29]周翔,仲建琴.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新闻大学,2020(9):79-94.

[30]陈盼盼,孙绍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跨媒介叙事机理、挑战与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24(6):51-59.

[31]张铮,刘晨旭.应用传播力与经济转化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发展面向.中国编辑,2024(8):26-34.

[32]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125;G206

引用信息:

[1]陈爽 ,邹禧乾 .文化智力的“智能化”建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认知、动力与行动逻辑[J].中国编辑,2025,No.183(03):77-86.

基金信息: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文创数字化对公众参与文化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THZWWH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