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2 No.182 12-18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国际传播的范式转型与实践创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演变下,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当前的全球文明对话中,智能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国际传播范式的深刻转型,重塑了文明交流生态。同时,智能技术为中华文明的数字化表达提供了创新路径,个体叙事实践与数字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传播正在构建新的话语实践模式。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发展,本文从传播效能评估的智能化转向、传播矩阵体系的多层级构建以及文明交往范式的创新性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KeyWords): 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范式转型;话语实践;智能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明新,何沁莼.作为国际传播新理念的文明互鉴:形成背景、主要内涵与实践启示.中国出版,2023(13):19-24.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8.

[3]王钰淇,齐卫平,单世联.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话语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24(5):87-97.

[4]陈斓.破解西方“文明论”与“文化观”的冲突——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1):25-27.

[5]刘先春,张艳霞.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互鉴观”.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9(2):22-33,118.

[6]陈明琨.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1-14(4).

[7]丁立群.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1-15(1).

[8]杨典.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人民日报,2024-12-23(9).

[9]虞鑫,苗培壮.何谓“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与国际传播秩序的概念基础.新闻与写作,2024(6):14-24.

[10]方兴东,何可,钟祥铭.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社会科学辑刊,2024(4):208-218.

[11]史安斌,朱泓宇.迈向“平台世界主义”: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前瞻.对外传播,2024(1):10-14.

[12]洪向华,杨佳惠.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国际文化传播新格局.对外传播,2024(5):54-57.

[13]辛艳艳,张志安.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的全球性交往与传播主体多元化.对外传播,2024(7):54-58.

[14]史安斌,郑恩.从二元对立到杂糅共生:数智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范式转换.对外传播,2024(9):4-7.

[15]卢迪,王蔚,徐彩莲.数智时代传播生产力:科技赋能文明交流互鉴的逻辑、特征与思路.对外传播,2024(2):22-26.

[16]李沁,姜俣,刘入豪.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本体转型与未来进路.中国编辑,2024(7):49-55.

[17]张文娟,李智.自媒体时代“东方”的主体性在场与东方学话语体系的松解——基于李子柒短视频文化破壁的分析.新闻大学,2022(11):105-115,121.

[18]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40-46,52.

[19]史安斌,童桐,朱泓宇.全球媒体文化中的“第三文化人”——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国际传播的一种创新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5):105-110.

[20]夏烈,于经纬.从“后起之秀”到“青出于蓝”:网文出海与世界通俗文化格局的重构.天涯,2024(2):187-191.

[21]胡正荣,孟丁炜.给算法以文明:算法治理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对外传播,2023(10):4-7.

[22]沈国麟,张锦涛.模拟效果: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新媒体与社会,2024(2):14-25.

[23]徐艳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智能化国际传播:意义向度、传播体系与路径.社会科学辑刊,2023(6):79-89.

[24]王永赟,尤泽顺.探索智能化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途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0-28(7).

[25]汤景泰,徐铭亮.论智能国际传播:实践模式与驱动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23(12):152-160,282.

[26]马凓,连健伟.中华和合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及优化策略——滇西小哥用户评论分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13-126

[27]金苗.地方政府海外社交网络国际传播矩阵构建.江海学刊,2023(4):163-170,256.

[28]何天平,蒋贤成.以短视频为媒: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进路.中国编辑,2024(11):72-80.

[29]陈先红,汪让.评估·建构·超越:中国故事社交媒体国际传播的效能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1):55-65.

[30]陈刚,刘灿威.中华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YouTube平台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7):50-58.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822;G206

引用信息:

[1]匡文波 ,曹萩儿 ,张峰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国际传播的范式转型与实践创新[J].中国编辑,2025,No.182(02):12-18.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